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44    次浏览
王湘穗、乔良摘自《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当彭德怀10月4日下午乘专机飞临北京时,他文件包里装的是西北经济建设规划,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建设大西北。4天后,他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5天后,彭德怀这位中国人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真正主角抵达朝鲜。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因素的必然结果。原被指定领兵出战的林彪,托词有病,不肯再上前线。支持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彭德怀只好临危受命。作为打了22年仗的老将,彭德怀与林彪一样深知与美国人打的这一仗会很凶险。由于他生性耿介而无私无畏,率领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历史使命就落到了彭德怀的肩上。在1950年,正是这种个性使彭德怀敢与强敌叫板并扭转战局而获得了世界性的军事荣誉,在人类战争史上给中国军人留下了堪称辉煌的一笔。 10月19日傍晚,当彭德怀的汽车开进朝鲜的时候,金日成刚放弃了平壤。麦克阿瑟命“联合国军”以师、团甚至营为单位迅速向北穿插进攻。北朝鲜军队主力还在三八线以南,北部仅有3个师,且分布在各地,已无法建立起一条防线。一部分英军与北朝鲜军遭遇,双方互以为是南朝鲜军队和苏联军队,在欢呼会师之后发现不对,又开起火来。战局一片混乱。所有公路上都挤满北撤的人群。彭德怀对其军事秘书杨凤安说,“我带兵打仗几十年,还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既不明敌情,又不明友情和地形的被动情况”。幸好在这之前,还未入朝的彭德怀已命邓华、洪学智通知入朝各军要做好打遭遇战的准备。出色的将领总能在最扑朔迷离的战场上把握胜负的关键。当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分三路秘密渡过鸭绿江,三十八军作为二梯队尾随四十二军开进。彭德怀规定,军、师的电台不许开机,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昼宿,隐蔽地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后来的战况证明,在敌我对进的罕见局面下,而敌又占有完全的制空权,正是这些规定保证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 彭德怀在东仓北镇间的一个叫大洞的小村庄见到了金日成。1968年,彭德怀在被监禁时回忆当年的情景,“我与金日成会谈时,问了当前敌情,金答:‘还在德川附近,离此约200里。’其实敌军异常骄横,如入无人之境。当时敌先头部队由德川经熙川窜到了我与金会谈的大洞东北方向的桧木洞,已绕到我们住的大洞后边去了。我志愿军刚过江不远,即与该敌遭遇,我与金日成幸免被俘”。因为赶路,志愿军总部的电台车掉了队。而金日成也没有带电台。彭德怀身边只有一个参谋、一个司机和两名警卫,既无法与中央联系,也无法指挥部队,成了“光杆司令”。 电台车赶到大洞时已是21日下午,彭德怀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心修正原来在平壤—元山一带建立防线的作战计划,改为在运动中歼灭冒进之敌。他提出:“目前应迅速控制妙香山、杏川洞线及以南构筑工事,保证熙川枢纽,隔离东西敌人联络,异常重要。我们确实控制熙川、长津两要点,主力即可自由调动,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东面或西面之一路。”毛泽东回电同意彭德怀的意见,说“敌进甚速,请照彭电立即用汽车运一部分兵力去占领妙香山、杏川洞,先运几个营去也好”。“此役是歼灭敌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望彭、邓精心计划实施之。”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始终关切战局变化,时常提出自己对战况的看法,甚至直接下达具体指令。对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心领神会,毕竟是并肩作战20多年的统帅与战将。从“是否出兵”的几番反复,彭德怀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政治背景有了真切了解。因此,在采取军事行动前,尽可能请示中央,注意按大局需要组织军事行动,使大脑的所有运行,都在它的神经末梢上反映出来。彭德怀第一仗的打法并不复杂,放突进的南朝鲜第6师、第8师到预设阵地,集中主力伺机于运动中围歼之。这种战法从红军反“围剿”时就屡试不爽,对付骄兵最为有效。10月24日,麦克阿瑟下达“总追击令”,命令“各级指挥官,全力以赴向鸭绿江突进”。各部都以最先到达鸭绿江为荣,纷纷加快了进军的速度。如此一来,这两位统帅率领的大军不可避免地提前遭遇了。 也许比较一下彭德怀和麦克阿瑟这两位即将成为对手的统帅是很有趣的事。从外表上看,麦克阿瑟风流倜傥,曾被誉为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帅的学员,彭德怀刚好相反,像个头顶高粱花的老农;麦克阿瑟喜欢表演,为了留下他涉水登陆的历史画面,可以不厌其烦地按记者的要求来回走上许多次,彭德怀厌恶照相,曾对在战场上给他拍照的记者大发雷霆。要说两位统帅迥然不同也不尽然,两人也有作为军人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涉险的嗜好:麦克阿瑟曾在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乘专机到鸭绿江边侦察,并因此获得了美国空军颁发的英勇奖章;彭德怀则指挥过警卫连伏击敌坦克支队,还乘浮冰排渡过大同江。此外,两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喜欢抗上,不过麦克阿瑟更多的是干预国家政治领导者的政治决策,试图在西太平洋地区扮演美国的“亚洲总督”角色;而彭德怀则是在军事上敢说真话,勇于任事。这是因为麦克阿瑟把战争更多地看成是成就个人军事声誉的途径,而彭德怀信奉“兵者国之大事”的格言。 在第三次战役后,苏联大使和北朝鲜人为让彭德怀下令追击,通过给斯大林、毛泽东发电报告状来施加压力,彭德怀回答,错了我负责,杀我的头。战争一旦结束,两位统帅的区别便充分显露了出来:从朝鲜战场归国后,编写战史的人员征求彭德怀的意见,彭只说了一句:不许写我。而一个英国的战史研究者写了一本关于登陆作战的书,按照要求向基金会指定的有关专家征询意见时,一位专家回信说,由于你漏掉了登陆作战中最出色的仁川战役,这本书便毫无价值。后来他得知,这位专家便是麦克阿瑟。从历史上看,个性鲜明且战功卓著的将领都很难善终,个中缘由至今仍像个谜,彭、麦二氏也未能避开这一厄运。1951年,与彭德怀交手半年后,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突然解职。历史对彭、麦二人的评价便绝不会相同,《美国现代陆军史》对麦氏作了如下评价:“麦克阿瑟是一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陆军里,他不仅以才华横溢蜚声内外,其独来独往的个人意志也广为人知”。这正是他最终从顶点跌落的原因。 50年之后再看,除了已有的褒贬,麦氏已不会获得别的评价,而彭氏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言难尽的悲剧式的光荣。也许这两位统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虚荣和朴实。这两个人的个性几乎就是两支军队的特点。美国人的战争充满了虚荣和骄矜,而中国人的战争则毫不造作,充满泥土气息。作者简介:王湘穗,退役空军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良,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我国前沿军事理论家、著名军旅作家,空军专家委员会委员,火箭军军事理论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1999年,他与王湘穗合著的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出版,该书由于准确预言了“9?11”事件的发生,在美国及西方引起震动。被美国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分别列为学员必读书目和正式教材,更被意大利陆军总监米尼上将称为当代军事名著。近年该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已被美军写入最新作战条令。